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海珠动态 > 部门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到海珠湿地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调研

时间:2017-09-12 10:05:00 阅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为详细了解广州湿地保护和建设情况,以便在10月份在举办的广州湿地生态论坛上为广州和海珠湿地建言献策,9月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到海珠湿地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调研。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杨国权、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蔡莹等陪同调研。谢克昌、陈勇院士一行人详细了解了海珠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情况,对海珠湿地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景区景观搭配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海珠湿地作为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起步时间虽晚,但成效卓著。

  一是园区景观搭配别致一格。海珠湿地紧紧把握自然生态、岭南文化、都市风光等三大板块的深刻内涵与紧密联系,以果林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风貌,适当引入开发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植物,建设成为独具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原生态湿地景观。湿地湖水与河涌水系相连,依靠自然潮汐调补水,水质清澈,碧波柔池,湖中各种植物芬芳盛放,鱼虾贝螺集群游弋,展现出满庭芳华、生机勃勃的景象。海珠湿地努力在湿地公园打造成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城示范区,体现“城在水中起,水在城中行”的主题定位,建设广州市“花城、水城、绿城”的海珠湿地公园图册板区,游人可充分领略“水乡、花乡、果乡”的湿地特色风貌,是市民可及、可达、可享受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二是湿地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海珠湿地是广州生态建设的一张名片,国内外湿地保护工作者高度关注其建设发展。经过多年的湿地恢复工程建设,有效控制了污染源,保护了水质生态,湿地水质和周边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海珠湿地开园至今,经过几年的精心保护,海珠湿地可收纳200万方雨水,借助珠江潮汐和群闸联控,有效调蓄湿地周边50平方公里城区雨洪内涝。促使湿地内水质基本达到IV类,部分区域达到III类。东南季风经海珠湿地后吹进城市中心区,有效缓解CBD热岛效应,调节区域小气候,形成了广州的重要生态屏障。湿地周边区域PM2.5数值从2013年的0.036mg/m^3下降至2016年的0.029mg/m^3,下降达19.44%。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大大提升,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28科423属602种;分布有鸟类154种,鱼类36种。湿地内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1种,广东省重点级保护鸟有18种。在海珠湿地保育区建有3个水质监测站和2个空气监测站,每个监测站都配有完备的监测设备,可同时对10多个水质指标和近10个空气质量指标进行全自动、全天候、实时监测。 

  在肯定海珠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的同时,两位院士还指出海珠湿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功能设计还需提升。一是要增加湿地生物廊道建设。根据海珠湿地地形地貌、植物特征,因地制宜建设生物廊道,加强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二是要加强人工湿地对河道水质净化作用。海珠湿地内有相关河涌39条,湿地四周被城中村和粗放型工业区环绕,水体水质保持及提升难度较大,要充分发挥人工湿地独特的水质净化机理,实现对河道污水的高效净化三是要充分认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衍生功能。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本身是大量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产生积极作用。